百姓医院网-未经本站允许,禁止镜像及复制本站。投诉及建议联系邮箱:linghunposhui@sina.com
Copyright ©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百姓医院网 WWW.cscaijing.COM 版权所有
前阵子张勇从阿里卸任出来自己做VC的事儿,大家应该都知道。 这事儿在我看来,有两个信息点想拿出来讨论一下:
大家应该都常常看到某公司高管刚创业,已经顺利拿到融资的消息,似乎高管意味着一种VC投资的安全感,也似乎他们可以一直享受着某种投资红利。我的一位FA朋友曾和我提过一句话,“如果PPT简介里有‘曾是某集团经理’的介绍,我推项目时的确会更积极一些。” 一、投硬科技,首先考虑“知名高管” “我从来不用FA。” 这句话来自陕西某人民币基金的创始人李力,他用肯定且坚定的语气强调了机构自我挖掘项目能力的重要性。 这家机构不用FA的原因有几个。一是,他认为FA介绍的项目很散,“东一个项目,西一个项目”,不成体系。而现在一家机构如果想要在行业里深耕且做出成绩,项目起码要“成体系”,这样才有下一步形成机构自家生态圈的可能。 第二个原因是,在他眼中,FA介绍的项目一般都会进行包装,粉饰痕迹过重,容易造成误导,这加大了他们真实了解项目的成本。 第三,接受来自FA的项目,对投资人来说是将自己摆在了被动的位置上。“我不太愿意”,他说,“我们基金上下对自己还是很有自信的,无论是专业能力、过往业绩、团队作风、行业认可度,我们都一定做到每一个项目都掌握主动权,而不是跟着FA后面。” 不依赖FA的他们,将很多精力放在了辞职或有意向辞职的知名企业高管身上。李力说,“我昨天还参加了一个活动,很多上市高管都在。” 其实不管是张勇做VC也好,还是王慧文此前做大模型创业也好,他们的存在很像是被VC这个“狼群”盯上的“羊”——虽然此比喻并不那么恰当,一方面他们自然无需FA的“粉饰”,另一方面无疑“知名公司高管”是最受投资人欢迎的项目渠道之一。 另外,“不用FA”还有一个B面是,投资人正在将项目渠道更加细分化。 李力一直强调着投资硬科技为什么要首先考虑“知名公司高管”这件事:以医疗器械领域为例,他希望项目的创始团队拥有产业发展经历:“一,这代表他始终在一线,对市场足够敏锐;二,他会有能下沉的产业资源。”反而所谓的“高管创业=融资敲门砖,高管创业自带光环”等言论,李力表示并非如此。 二、投资人的安全感 VC盯着高管出来创业,从很早就已经开始了。原因不难推测:这种投资策略既安全又省心,还高效。通常一个知名高管一发出创业的信号,投资人的TS就立刻跟上了,不需要几个月的尽调期,也不需要成日成宿的出差、沟通,只需要一个高管的名字即可。 当然知名高管创业还有一个共同点:他们拿到的钱都很多,估值也都不低。还是以张勇和王慧文为例,在资金如此紧张的今天,张勇的首只基金轻松拿到了10个亿美金的offer;王慧文则是在因个人健康退出后,将仅成立了4个月的光年之外轻松卖到20.65亿元。 张勇和王慧文不是孤例,比如今年下半年里就有多起高管创业案例。举几个例子:7月,前蔚来高管谢晨博士创建的合成数据公司就在半年内完成了3轮融资;同月,前锤子高管吴德舟创立了AR科技公司,天使轮就融了5000万美元,巧合的是罗永浩去年宣布创业后3个月里也拿到了5000万美元的天使轮融资;今年9月,Amyris公司原高管赵丽山在上海张江创业,2年融4轮,累计融资额近5亿元。 细心观察的话可以发现,以上创业公司背后的投资人几乎都是颇知名的大体量基金。 说得直白点,“高管们”是在用名誉兑现价值,而投资人对高管表现出了绝对的安全感,尤其是知名机构。 不光是投资出来创业的高管,邀请企业高管来担任合伙人,也是投资人应对“不安”的行为。 “我一开始没想过要做投资,是xx得知我从甲方的CEO岗位出来了,他问我愿不愿意加入。”一位刚独立出来的某基金合伙人方华对投中网表示。这家基金对方华积极抛出橄榄枝的重要因素就是,方华曾任某集团的CEO,有丰富的产业经验。 方华作为产业人士加入陌生的VC是如今创投圈的一抹剪影,硬科技投资为主题的今天,可想而知“高管”的受欢迎程度有多高。李力同样也表示,他们机构内部有80%的人来自于产业,“我们苏州办公室的常驻投资人就有8年的产业经验”。 另一家上海的人民币基金创始人甚至透露,他们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去拜访上市公司的产业资本,他们会和上市公司的研发部同事一起深度交流,“一聊就是两三个小时,”而聊天内容都是与技术创业、产业变革及趋势等有关的话题。 为什么?因为这些“高管”懂产业。 三、“我有十几个被投上市公司高管的朋友圈” 张勇、王慧文等人代表了“水上项目”的极端,但对普遍的投资机构来说,水下项目才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。拥有挖掘水下项目的能力,至关重要。如上文李力所说的,构建好生态才能第一时间抓住水下项目,而所谓的高管们的朋友圈则是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。 “高管”成为了一种标签和信号,也代表了投资人寻找项目的触角之一。“我有十几个被投上市公司高管的朋友圈,也是地方高校、创业营、地方上市委员会等的参与者。”有投资人告诉我,“这些就是生态,圈子里一旦有什么消息,我能第一时间知道。” 转换成具体的细节则是,当投资人想表达自己的投资优势时,他们常常爱说诸如“我有十几个被投上市公司高管的朋友圈”这般的话。 |
声明:免责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